海寧浙大國際校區北側辦公園區以微氣候營造為底、植物季相為引、水凈化系統為媒介打造園區優秀的生態基底,提升園區生態價值,出色完成其對于周邊環境與社會的生態意義,并為工作于此的科技人才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包容的、舒適的、自然的工作環境,最大程度的利用自然為所有員工帶來創造力、專注力和創新能力,讓人們與自然共生長。
▼項目概覽

通過可持續發展、近距離接觸自然、室外舒適度、多樣的工作環境、園區歸屬感五項宗旨,創造最大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最佳工作場所。
▼園區水體

▼接觸自然

浙大國際校區北側地塊辦公園區位于海寧鵑湖國際科技城核心區內,總面積約10公頃,是鵑湖國際科技城的首期啟動區塊,旨在打造海寧科技要素集聚高地,高端化的科研示范基地。海寧鵑湖國際科技城位于海寧市區東部城市組團,規劃面積23.3平方公里,核心區域7.18平方公里,依托浙江大學和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的科技創新優勢,按照”生態化、智能化、國際化、高端化”的總要求打造集研發設計、智造生產、創業孵化、科技金融、國際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科技要素集聚高地。
▼總平面圖

基地內具有長三角地區典型的?;~塘的生態肌理特征,這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形式。場地現狀有較為良好的生態基底,但植被的生態性仍需進一步加強;周邊水質不佳,且毗鄰長山河,有外洪內澇的風險。國際濕地科創片區的定位決定了場地需要同時滿足科創用地的開發建設與生態服務的社會責任,如何平衡兩者且讓其相輔相成是我們主要思考的問題。
▼場地平面圖

可持續性發展
浙大國際校區北側地塊辦公園區在設計中利用最新的可持續性研究知識,為適應氣候變化和回應社會責任打造可持續性發展示范性基地。
▼濕地花園

對園區雨洪管理采用低影響開發技術,結合下凹綠地、透水鋪裝、雨水收集回用設施等從源頭、過程和末端全面控制雨水,達到凈化水質、改善地塊水環境的目標,也為緩解洪水壓力提供支持。
▼可持續開發示意

通過屋面、路面、溢流雨水-初期雨水棄流-前置預處理裝置- 雨水調蓄池-雨水處理系統-清水池-回用,實現對場地雨水年徑流總量的控制。
▼可持續開發示意

我們將基地北側的魚塘疏通,使魚塘之間相互聯通,增加水體流動范圍,便于魚塘生物之間的交換。通過對現狀基地的微小改造設計,重構整個地塊乃至片區的水生態環境。濕地的構建也對每年應對長山河洪水起到了重要的緩沖作用。
▼水生態環境


通過運用低能耗建造材料、高效節能照明設施、再生材料景觀家具等措施降低場地碳排放量,提倡綠色低碳園區建設。
▼濕地鳥瞰

近距離接觸自然
整個園區將建筑與自然環境交織在一起,確保員工在自然環境下工作,與自然共生長。
▼分析圖

▼貼近自然

基地具有良好的自然基底,我們對現狀植物和原有生態駁岸進行嚴格保留,同時在濕地種植具備凈化水質能力的水生植物品種。在尊重場地現狀的前提下,通過濕地植物凈化水體,并設置棧橋、景亭和親水平臺,讓人們可以輕易的走進自然,近距離接觸自然,享受自然帶來的舒緩。在盡力保留原有生態基地的前提上,我們對不同地塊采用不同的種植方式,期望營造不同的自然氛圍,為員工提供多樣的自然體驗。
▼綠蔭環繞的辦公園區

▼濕地棧橋

▼濕地景觀

櫸樹廣場
櫸樹廣場位于場地中央,由56株櫸樹打造,是整個辦公園區最集中戶外活動場地,集觀賞、休憩功能為一體,這里的建筑有著素雅且現代的美術館調性。
▼櫸樹廣場

設計團隊以自然季相為引,將這個最集中的戶外場地設置為一個整體開放的林下活動空間,期望這個廣場在海寧酷暑熱浪來襲時為園區提供夏日陰涼,而在干寒的冬季可以接收盡量多的陽光照射,為園區的人們帶去冬日的溫暖。
▼廣場景觀俯視

高大的櫸樹葉片精致,線條舒展。夏季,茂密的枝條足以覆蓋整個廣場,光影流轉間,留下斑駁的倒影,為行人提供遮陰納涼的場所。
▼廣場人視


烏桕庭院
這是一個圓形的中庭,被環形落地窗的辦公室包圍。入駐企業在項目施工的早期階段就對庭院的意向提出了比較明確的需求——他們希望有一個比較簡潔的草坪綠地空間,以期在日后的使用中更加靈活。
經過設計團隊的討論與實際推敲之后,最終選用烏桕作為主要樹種,并結合地形塑造,打造了現在的烏桕庭院。初心與櫸樹廣場一樣,烏桕葉紅時,從360度環形落地窗的辦公室往外望去,一片紅艷奪目,便知深秋。
▼烏桕庭院


PART 03
室外舒適度
通過對微氣候的優化研究,確保園區擁有最佳的戶外舒適度,從而保證自然環境可全年支持園區員工的團隊協作、戶外會議,激發創造力與創新能力。海寧所在的北緯30°附近長江三角洲地區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酷暑難耐,冬季受副極地大陸氣團控制,氣候干寒??傮w上冬夏較長,春秋較短,但是四季分明?;诖宋覀冃枰紤]如何為入駐的科技企業和人才提供一個優質而舒適的戶外辦公環境,一個激發創意和施展才華的舞臺。
▼園區俯瞰

▼戶外舒適度分析

根據微氣候調節UTCI指數,現場條件以當地氣候中風向、溫度、濕度和太陽輻射等為主要影響因子。場地設計貫穿南北的風廊,引入清新河風,加強場地內空氣流通并穩定場地溫度。水體微氣候使片區溫度更加穩定,并提供更適宜的濕度與負氧離子。太陽輻射的合理控制也是對室外舒適度的挑戰。
▼戶外舒適度分析

場地主要喬木選用夏季濃陰,冬季落葉的樹種作為綠化樹種,期望其在海寧酷暑熱浪來襲時能為園區提供陰涼,而在干寒的冬季可以接收盡量多的陽光照射,而其明顯的季相變化也是最好的景觀手法:隨著氣候的變化,樹葉由綠轉黃再變紅的季相色彩具備詩意的文化意境,為困居城市的人們提供一瞬詩與遠方的念想;而在干寒的冬季,清冷的陽光和樹葉落盡的傘狀條形枝干凸顯冬季氛圍,讓園區的使用者深刻感知四時不同和季節轉換。
▼場地種植的喬木


材料與色彩也是微氣候的重要影響因子。人的體感溫度由天空輻射和地表輻射產生的平均輻射濕度(MRT)共同決定,因此在日照強度高的地方使用具有高反射率低吸收率的鋪裝材料,在太陽輻射較少的地方使用低反射率高吸收率的材料。
▼建筑立面細節

PART 04
多樣的工作環境
我們為園區員工打造了多樣的室外工作環境:林蔭下、草地上、河岸邊、花園里,員工可以在任何心儀的自然環境下進行思考、討論與放松,而不僅僅是局限在室內的辦公室。
▼放松的戶外空間


營造園區歸屬感
我們從場地原生樹木的保留、獨具特色的場地雕塑與融于環境的景觀手法營造園區歸屬感。北側濕地大量樹木的保留是園區的原生記憶,包含了對場地過去的思考與傳承。以天圓地方的基本形態,設計了位于櫸樹廣場中央的標志性雕塑,成為園區的精神地標。倒映晚霞的水景融于環境,成為園區獨特而美麗的記憶。
▼櫸樹廣場中央的標志性雕塑


海寧浙大國際校區北側辦公園區將生態與辦公園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通過環境與人的相互反饋,用生態價值的提升引導了生產價值的提升,創造了最大化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最佳工作場所,提出打造科技創業園區的新可能。
▼辦公樓和水景

內蒙古艾德邇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整理,如有版權問題,請與艾德邇設計聯系
聯系電話:400-600-9975